“见树不见村,进村不见房,闻声不见人。”这是躲藏在陕西渭北台塬上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里“地坑窑”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。享有“天下地窑第一村”“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”佳誉的柏社村是国度下沉式地坑窑集中维护区,保存有传统的窑洞民居780院。往常,当地正在积极招商引资,全力打造一个具有观光、避暑、度假、科普等综合功用的文化观光型和民俗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区。
人类穴居文化史上的“活化石”
柏社村始建于晋代,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。古时,由于天文位置特殊,这里是关中通往陕北、甘、宁的重要通道,为兵家必争之地,战事频繁。地窑建造简单、本钱低廉,不易被战争损坏,且冬暖夏凉,是渭北居民一种理想的寓居方式。
4月22日,记者驱车从西安动身,一个半小时后抵达柏社村。从乡间小道拐进去,只看到茂密的楸树林,高大挺直,满树怒放着淡紫色的花。一眼望去,树林之中看不到什么建筑物。“看见那一圈用青砖砌起来的低矮围栏了吗,那下面就是地坑窑。”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,记者找到了一条通向地坑窑的甬道,顺着斜坡而下,便能够进到院子里,站在四四方方的院落中,一下子豁然敞亮了。这种进入院子的方式,对习气于空中生活的人来说,不失为一次奇特的体验。院内四壁各有两到三孔窑洞,有的窑洞内还设有套间。窑洞的墙壁用泥灰刷白,在院内行走,既能闻闻泥土的气息,又能感受“孤陋寡闻”的滋味。
“地窑受外界气候影响小,是自然的温度调理器,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。特别是它建造简单、费用低廉,而且能够规避战争带来的危害,历史上渭北地域地窑散布非常普遍,但由于多种缘由,目前地窑保存最多、最为完好的是柏社村。”三原县新兴镇宣传统战委员王卫刚通知记者,柏社村内保存有传统的窑洞民居780院,其中下沉式窑洞四合院225院。目前,保管完好的有148院,经常有人寓居的有25院,废弃地窑52院。村内还有崖窑34院,关中民居12院。
开展旅游让古村落“活”起来
“这个村子周边为典型的关中北部台塬田园自然现象。在这里,远离了城市的喧嚣,一切显得那么静谧、古朴而又美妙,令人沉醉。每年夏季,我都会和家人朋友一同来柏社村休闲旅游。”来自铜川的游客刘女士说,地窑这种古老的寓居方式,应用了当地土层深沉、水位很低的有利条件构筑而成,除门窗外简直不用建筑资料,十分有特性,这样的居民文化要好好维护起来。